万博体育官网_中国足彩网¥足球比分真诚推荐

图片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看台
南方+:铸魂·聚力·赋能: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山基地打造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样态
发布时间: 2023-11-19 作者:杨亮 赖淑君 黄思琪   来源:南方+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提高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多年来,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山基地(以下简称“中山基地”)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实需要,聚焦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行业企业社会资源支持,积极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逐步构建了“党建铸魂 、平台聚力、育才赋能”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党建铸魂,夯实协同育人基础盘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发展必须更有作为。如何推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引导研究生以追求创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家精神自觉投身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是新时代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层次人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山基地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要求,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构筑党建育人新阵地,牢牢夯实协同育人基础盘,持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思想优势转化为育人育才新效能,奋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人根本在于立德。中山基地始终坚持把准办学育人方向,突出德技并修,多元主体协同培养,将党建育人贯穿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以书记导学,开展“书记第一课”;导师促学,开展学习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宣讲活动;朋辈互学,开展党课讲学活动等形式引导研究生学思践悟,筑牢思想根基。坚定服务大湾区科研报国育人理念,以榜样示范引领铸魂育人。中山基地坚持以“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双强化”为重点,把科研报国信念教育作为党建重要抓手,推动党建思政与科研育人相融合。以校史院史、树榜样力量为主线,通过宣传倡议、典型选树、紧抓榜样等方式把科学家精神讲好讲活,引导研究生坚定学术理想、笃定科研报国志向,深化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认识,深化对当代青年使命担当的认识。强化以学促干实践观念,在为民服务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山基地积极探索“党建+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校企共建主题党支部。通过校内外专业资源融通,在企业工作站、红色文化场馆、社区基层中建立党员实践服务基地,推出“参观历史文化基地”“红色研学活动”“研究生党员下基层”系列党建实践活动,带动研究生行走强国一线、探索专业前沿、砥砺报国志向。

二、平台聚力,共育政校行企新动能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校是人才资源供给端,教育要主动对接产业,精准培养出企业迫切需要的各类人才,支撑产业发展,而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必将进一步促使人才在教育和科技之间更好地发挥连接作用,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力支撑教育强国战略!

中山基地秉持“立德树人、服务产业、支持发展”理念,依托行业企业社会资源支持,积极探索新时代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强化顶层设计,聚优势资源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中山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任组长,谋划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完善培养经费多渠道筹集机制,形成市财政支持,企业、科研团队等共同参与投入的培养经费保障体系。建立适应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校+企业”双主体育人新机制。面向中山市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灯饰照明、现代农业与食品等新“十大舰队”行业、领域,依托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成长型科技型企业等创新主体,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实行“专业+行业”双导师制度,校内外导师共同合作承担企业科研项目,共同参与研究生专业实践、选题开题、科学研究、论文指导等培养环节,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优势。截至2023年2月,中山基地已遴选142名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以上技术骨干作为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副导师,指导在站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深耕过程管理,完善评价共测机制。对标接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以质量评价为要求,强化过程管理和指导,聘任“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导专家组”,定期深入企业交流、督导,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编制研究生管理手册、细化研究生考核评价指标、设立优秀联合培养研究生奖学金及企业导师奖励金等举措,推进研究生全流程管理相关的制度建设,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三、育才赋能,构筑产教融合新范式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自主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对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链不仅仅包括理论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将产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因素融入培养体系,使培养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将产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因素纳入教育链,通过实现产教融合、强化行业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有助于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中山基地坚持以打造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品牌为导向,构建“企业出题、政府选题、高校答题、学生解题”的需求传导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攻关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新范式。其中,联合培养研究生参与明阳风电公司“面向于大型风电基地的升压站智能选址系统开发”“净空雷达监测系统异常问题处理及系统优化”等项目,对提升企业产品效能,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发挥了积极作用;联培研究生参与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研发工作,相关成果“基于相变传热的高过载特性电机驱动系统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措并举,协助企业引入省内外高校优势创新资源,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智药业通过中山基地,引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詹若挺研究员科研团队,指导公司建立丹参、陈皮等15个中药材生态溯源基地,获建广东省中药破壁饮片工程实验室;汉邦科技通过中山基地,引入广东工业大学王成勇副校长科研团队,共同组建“广东工业大学-汉邦科技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围绕双激光复合加工过程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实现多项核心技术成果转化,联合培养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博士后,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人才“引育用留”为抓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山基地落实中山市引进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通过举办人才宣讲会、设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特殊贡献奖等举措,鼓励同学们在毕业后继续留在广东就业创业,截至目前,超过90%的中山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后留湾区就业,就业单位包含华为、腾讯、广汽、比亚迪等企业,助力湾区高质量发展。

中山基地坚持制度创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管理和培养机制,走出了一条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的特色研究生联合培养新道路。近年来,中山基地引入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外高校优势创新资源,招收硕士研究生551人,联合培养博士5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320人,超过90%的联培研究生毕业后扎根湾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